——本报记者四川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救援工作观察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你们一组,携带装备负责上面区域的搜救,剩下的人跟我往下走……”2月11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现场,救援工作依然争分夺秒。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尽管现场搜救难度很大,记者看到,各方力量竭尽全力向滑坡更深处挺进,特别是大量高精尖技术装备的投用,为搜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安全的保障。
据了解,经初步估算,此次山体滑坡坍塌体面积大概有16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而且坍塌体具有一定厚度,这对搜救范围的确定、搜救方式的选择和搜索精准度的把握都是巨大考验。为此,四川省消防救援队伍采用“人、犬、装、机”紧密配合的方式,对现场开展地毯式立体搜索。
2月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路救援人员携带音视频生命探测仪,佩戴专业监听耳机,根据声音的传播方向和音量强弱程度,确定失联被困人员所处方位;另一路救援人员牵着搜救犬,一边摸排一边在地上喷漆标注。随后,来自上海消防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手持气体检查仪进行细致检测。
复杂条件下的救援工作,需要前后方高效配合。参与救援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四川排水队党支部副书记刘长江告诉记者,该队携带移动指挥方舱车、小型卫星通信车、应急照明车、宿营车和破拆支护套装、生命探测仪等70多套装备参与搜救,“我们的移动指挥方舱车能够容纳75人,内部设置有温控、液压、电力、通信等系统,可以在各类复杂的灾害地形现场安全、稳定运行”。
2月8日晚,一直下着小雨。记者看到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川煤队总队长陈益能正带领救援人员在滑坡周边点位架设多个边坡雷达,实时监测滑坡体变化情况。“由于救援过程中仍有滑坡发生,地形条件复杂,现场的风险监测和安全保障不能马虎,坚决防范次生灾害发生。”他说。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队员龚涛介绍,该队也在现场架设了边坡雷达。这些雷达设备像一双双来回移动的大眼睛,可“透视”2公里雨雾,对山体实现毫米级的位移测量,监测5公里内的山体边坡稳定情况。
采访中,记者碰到过一次碎石滚落,现场响起巨大警报声。为保证救援安全,中国安能救援队监测组通过多套监测设备与现场指挥部配合,在风险发生时发出预警,待边坡情况稳固后再进行救援作业。该队监测组组长谢官桓介绍:“在做好预警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在进场的第一时间挖通多条紧急避险通道,如果发生次生灾害,确保救援队员能够第一时间安全快速撤离。”
2月8日以来,搜救工作一直紧张推进,全天时监测和夜间照明工作至关重要。2月9日晚,记者看到受灾地区上空升起了几架载有照明设备的无人机。随着无人机缓缓升空,漆黑的地面和夜空被逐渐点亮。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航空遥感部主任王薇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后,该中心通过重大灾害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持续调度4支队伍共11人携带15架无人机,为现场搜救提供应急监测和照明等方面的支持。“我们运用灾害发生当晚采集的激光雷达数据,生成滑坡区域三维监测图,有效还原了灾害发生过程,分析滑坡碎屑流流动方向和造成的破坏情况,为救援决策提供辅助。”王薇说。
此外,当地气象、电力、通信等部门也都携带了大量技术装备进行救援保障。乌蒙山区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筠连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李联均说:“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携带的移动监测装备,实时监测滑坡点的雨量、风力、温度,防范天气因素给救援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