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近日,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上新集镇桥店村,一架无人机在山间飞行作业,向芭茅丛喷洒生态安全除草剂。这不是普通的除草作业,而是黄冈市针对森林火灾隐患进行的精准“外科手术”——“清茅行动”。
“清茅不是简单的一除了之。‘清茅行动’严格选用生态安全除草剂,在无人机作业前还需评估对当地植被等的影响,并且作业时也会避开水源及人畜活动区域。”黄冈市应急管理局防火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努力清除“火窝子”
从蕲春县张塝镇孙冲村7组黑石咀的山脚下向上望去,一幅奇特的“阴阳景观”呈现在眼前:山体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另一侧则是成片枯黄的芭茅丛。
“这座山上平时没有人。今年初,有村民来此祭祀。遗留的火星引燃了坟边连片的芭茅丛,幸亏镇里的森林防灭火半专业队及时扑救,才没有造成大损失。”张塝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伍锡林向记者说。今年清明后,张塝镇抓住新芭茅生长关键期实施药剂治理,促使芭茅丛枯萎后改种油茶、枫香等防火树种,让“火窝子”变成了“绿色屏障”。在孙冲村治理区,枯死的芭茅茎秆间已可见新生的灌木幼苗。
在韩塝村三组(雷公岩)歇肩坪,一条蜿蜒的防火隔离带连接着韩塝、张塝、新路三个村,其里侧主要是山林,外侧则分布着耕地。这条防火隔离带修建于2017年,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也是“清茅行动”的主战场之一。5月初,无人机对这里实施了药剂喷洒,以维护防火隔离带。
“过去清除芭茅,主要依靠人用镰刀砍。现在我们借助无人机喷洒生态安全除草剂,不仅提高了效率,经济成本还更低。”伍锡林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作业视频。据悉,无人机喷洒药剂后,芭茅在两周内即可完成从枯萎到腐化的“生态降解”。
针对芭茅的防火攻坚战
茅草易燃,农村居民烧柴做饭前常用茅草挽成的“把子”来引火。在野外,一个烟头就能引燃茅草。据悉,每年黄冈市常态化开展重大森林火灾隐患整治行动,通过对既往森林火灾进行调研发现,林边、坟边茅草是森林火灾的主要隐患之一。全市森林火灾中,因茅草引燃的占比超八成。
被当地负责森林防火工作的干部称为“茅草plus版”的芭茅,植株高三四米,其干燥时遇火星便会燃烧。今年4月底,黄冈市在常态化重大森林火灾隐患整治行动基础上精准施策,全面启动了“清茅行动”,在全市建立“一片一策”治理台账。经过全县排查,红安县形成“清茅行动”隐患清单,逐步推进隐患销号。5月9日,红安县应急管理局组织30余名工作人员,前往太平桥镇高峰山村、火镰山村开展“清茅行动”,通过无人机和人工喷洒相结合的方式,对已标记区域采取人工、机械、药剂等方式,清除重点部位芭茅丛100亩。
在张塝镇应急服务驿站的墙上,悬挂着19.89万亩林地的卫星地图。其中,用红色标记的3.3万亩未成林地和迹地格外醒目。“造林十年功,火烧一日空。这些芭茅疯长的区域,就像遍地铺满干柴,一点就着,必须斩草除根。”有着20年防火经验的伍锡林至今提起一场因芭茅被引燃导致的山火仍惋惜不已,“孙冲村一家民营企业从2009年起就开始在山上种植经济作物,历时十几年,种植规模超1000亩。然而,2022年该村一村民祭祀时,不慎引燃坟边的芭茅丛,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开来。虽经全力扑救,仍损毁了近200亩经济作物林。”
张塝镇打出“人工清理+药剂根除”组合拳,从源头上治理森林火灾隐患。该镇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人工清除芭茅、枯枝落叶、枯草等;另一方面,出动无人机喷洒无公害且生态安全的化学药剂。打药也是门技术活——新芭茅生长覆盖的面积达90%、生长至0.8米至1米高时是打药的最佳时机。此时药物可以通过新叶片渗透到根部,从而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截至目前,该镇已对10995.2亩重点区域实施治理,其中相连片的芭茅覆盖山地3000余亩。
防火线背后的生态辩证法
在伍锡林看来,“种树灭火”是一种最终阻隔山火的重要方式。他向记者回忆起今年3月重点防火期时经历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战山火”经历:“当时我接到土库村报告,一处芭茅山起火了。我们迅速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前往扑救。赶到现场时,火势看上去并不大,在可控范围内。然而,风向一转,火势瞬间变大并转向,险些将我困住。幸亏周围有一道树林形成的天然生物防火隔离带,我才化险为夷。”
记者了解到,张塝镇借助湖北省2015年至2017年“精准灭荒”工程,对全镇大部分荒山开展了植树造林。通过整地清杂,种植枫香、木荷等树种,张塝镇打造了天然生物防火隔离带。这些树种不仅耐火,其茂密的树冠还能自然抑制芭茅生长,降低了发生大面积火情的风险。
如今,张塝镇昔日几个“火窝子”通过造林纷纷筑起生态“防火墙”。塔林村引入湖北燕加隆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该公司前后三轮共投入1400万元,种植枫香、木荷、湿地松等树种共计4700余亩,以阻隔芭茅生长。土库村将芭茅覆盖的山地流转给市场主体,用来种植枫香、油茶、茶叶等树种,种植面积4000余亩,与芭茅开展“地盘争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