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发布后,西藏迅速启动落地实施专项行动。自治区成立专项工作组,结合高海拔矿山特点,部署“大排查、大培训、大演练”系列措施,开展采掘面隐患闭环整治,强化瓦斯与冻融地质灾害监测;推动无人驾驶矿卡等智能装备适配改造,加快安全监测平台联网;组织全员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严格落实安全费用保障机制。行动紧扣“事前预防”要求,通过多部门联合督导,确保新规2026年2月1日施行全面落地,筑牢高原矿山安全防线。
一、构建高原特色制度体系 夯实安全基础
针对2025年7月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新《煤矿安全规程》(2026年2月1日实施),西藏结合高原矿产资源开采实际,修订完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形成“国家规程+地方细则”的双层制度框架。重点强化地质勘探特殊要求,明确需专项提供高原特有的断层、泥石流、地温异常等技术参数,为矿山设计划定安全红线。同时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机制,将煤矿安全纳入地(市)级政府绩效考核,要求矿山企业设置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比例的安全技术人员,确保规程落地有章可循、有责可追。
二、智能防控体系升级 科技赋能安全监管
西藏投入资金推动煤矿安全智能化改造,建成覆盖地下矿山通风系统、露天矿边坡监测、车辆安全监控的“三位一体”智能平台。其中边坡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北斗定位与物联网技术,对高海拔矿区的边坡位移、应力变化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准确率较高。在重点矿区,推广应用废石回填智能化生产线,将采矿废料制成膏体充填井下采空区,既减少地表塌陷风险,又实现废石消纳。同时要求所有煤矿配备防爆型监测设备,对瓦斯、氡气等有害气体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数据直连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指挥平台。
三、生态安全协同推进 坚守高原生态红线
结合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要求,将生态保护纳入煤矿安全规程实施全过程。全区煤矿累计投入资金开展生态修复,完成矿区复绿,种植高山柳、沙棘等植物。创新“边开采、边修复”模式,露天矿推进采剥面即同步实施边坡绿化与排水工程,确保水土流失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污水处理方面,投入资金更新设施,实现煤矿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与排放达标。针对高原冻土区特点,特别规定煤矿建设不得破坏冻土层原始结构,避免引发地质灾害。
四、闭环监管机制创新 确保规程刚性执行
建立“遴选-核查-评估-惩戒”全流程监管体系,在煤矿建设项目审批阶段实施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合审查,重点核查安全出口设置、通风系统设计等规程落实情况。定期抽取煤矿开展实地核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绩效评估。依托全国矿业权人勘查开发信息公示系统,公开煤矿安全检查结果与整改情况,畅通举报渠道。对违反规程的企业采取“一票否决”制,此前已有煤矿因未落实防尘措施被暂停生产,部分企业被列入信用惩戒名单。
五、落地成效与未来展望 构建安全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5年8月底,西藏绿色矿山全部实现新规程达标运行,煤矿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覆盖率达100%。绿色矿山工业产值稳步增长,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实现“安全提效、生态提质、民生改善”的多重效益。
下一步,西藏将重点推进高海拔小型煤矿整合升级,计划完成所有煤矿的智能化改造,开展安全规程“进矿区、进班组”专项培训,同时研究制定高原煤矿应急救援专项预案,建立跨区域救援协作机制,持续巩固规程实施成效。
(供稿:北京环球之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